皮肤丝虫病

皮肤丝虫病

概述:丝虫病(Filariasis)是由丝虫成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而引起的寄生虫病,它可引起象皮肿、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。引起人类感染的丝虫有多种,但和皮肤科有关的主要有斑氏及马来丝虫病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本病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,包括南亚、东亚、非洲、太平洋各岛屿、中美、南美等。国内多见于东南沿海和江湖一带地区;农村和矿区多见。全世界感染者估计超过10亿。
    丝虫病的传播媒介为蚊,微丝蚴在蚊体内发育生长但并不繁殖。微丝蚴虫孵化期为5~18个月。成虫可平均活10~15年,微丝蚴6~12个月,在体内所有寄生虫死后,症状还可持续。

病因

病因:主要由丝虫成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而引起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健康人如被带有成熟丝虫的蚊子叮咬,便可感染丝虫病。微丝蚴通过母体逸出透过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,白天停留在肺和其他脏器毛细血管中,午夜进入血流。成虫引起嗜酸粒细胞和慢性炎症细胞浸润,破坏淋巴管导致永久性瘢痕,阻碍淋巴回流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本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程依赖于初次感染的年龄及免疫反应的程度、丝虫寄生部位,在疫区20岁以上易发,多数新感染病例年龄多在25~40岁,感染可无症状到严重疾患(1%的患者),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期。
    急性期多发生于感染后数月。
    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为本病常见症状。肘、腋下、股、腹股沟等部淋巴结肿大疼痛,同时淋巴管发炎。淋巴管炎多发于下肢,少数发生于上肢,常呈周期性发作,每月或数月发作1次,每次发作1~2天,少数可达10天以上才可消退。发作时伴有寒战、发热、头痛、肌肉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。
    丹毒样皮炎为皮内微细胞淋巴管炎所致。好发于小腿内侧及内踝上方。表现为皮肤大片红肿,状似丹毒,但全身症状不如丹毒严重。
    精索炎、附睾炎及睾丸炎,精索出现结节,睾丸和附睾肿大疼痛等。慢性期主要为淋巴管阻塞后的表现。可有淋巴结肿大、淋巴管曲张、鞘膜积液乳糜尿乳糜腹泻乳糜腹水、象皮肿,后者为晚期丝虫病最突出的表现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患者可出现贫血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微丝蚴检查:方法为在午夜12时前后2h,自指尖或耳垂取血3滴,涂片检查。乳糜尿或淋巴积液,经离心后沉渣涂片检查。如找到微丝蚴,即可确诊,但阴性亦不能除外诊断。
    血常规:急性期有白细胞增多和嗜酸细胞显著增高,IgE增高,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“O”滴度后期常增高,患者可出现贫血。
    淋巴结、淋巴管炎或肉芽肿取材活检可见丝虫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必要时活检。

诊断

诊断:流行地区旅居史。家庭及典型炎症发作,乳糜尿和象皮肿尤有重大价值。在疾病中期夜间采血找到微丝蚴。必要时活检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急性期应与细菌性淋巴结炎及象皮肿相区别,慢性期应与其他丝虫感染相鉴别。

治疗

治疗: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和抬高患部,按病情给予对症处理。
    乙胺嗪(海群生)治疗微丝蚴十分有效,但对成虫效果略差。剂量4~6mg/kg/次,成人剂量为200mg/次,每天3次,饭后服,连服1周。或2mg/(kg·d),分3次服,连服1~2周,如有反应可加用复方乙酰水杨酸(复方阿司匹林)或泼尼松内服,亦可与卡巴胂合用,卡巴胂每天0.25~0.5g,分2次服。
    对象皮肿应保持清洁,防止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,避免外伤。对下肢象皮肿,轻者可用弹性绷带,以增加局部淋巴及静脉回流,晚期严重者可酌行物理疗法或外科手术切除部分肥厚的皮下组织。对鞘膜积液可行外科手术。
    局部治疗:如下肢或阴囊的象皮肿,轻者可外敷中药铁箍软膏或鞭蓉膏。

预后

预后:慢性期主要为淋巴管阻塞后的表现。可有淋巴结肿大、淋巴管曲张、鞘膜积液乳糜尿乳糜腹泻乳糜腹水、象皮肿,后者为晚期丝虫病最突出的表现。

预防

预防:灭蚊。及时治疗患者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